【發現心臺灣】探秘寒溪:尋訪不老部落

與地依存,與山共生,一群心繫文化傳承的泰雅族人,是如何用親手打造出一個夢想部落,誠摯地邀請遊客上山,一同分享關於他們「不老」的秘密。

【作者】 文、圖_ 陳育陞/ 旅讀 特別感謝_ 發現者旅行社
《旅讀》第115期
2021.09出刊

不老部落位在宜蘭大同寒溪村的一處山坳,一年當中有超過兩百天的時間容易降雨,也讓不老部落時常圍繞著仙境般的山嵐,其「不老」之名來自泰雅族語的「Bulaubulau」,代表閒晃之意,也衍伸為來到不老部落吃吃逛逛,享受悠閒時分之意。為維持旅遊品質,不老部落現採取預約制,一天僅接待卅人,如有計畫前往需提前三個月到半年預約,熱門程度可見一斑。

從零邁向「不老」生態

不老部落成立迄今十八年,由執行長潘崴的父母親及部落其他耆老們成立,起初由部落裡的耆老彙集分屬家戶的土地,重新整合起來提供年輕世代耕作,希望為他們搭起一條返鄉的道路,無奈此番嘗試最後以失敗做結──農產包裝及運輸成本過高,難以收支平衡。既然農產品無法廣銷到山下,何不把客人請上來試吃,連帶把山裡優質的農產透過此種方式銷售下山。

這個轉念果然成功了,造訪不老部落的遊人,在部落餐桌上品嘗到的美味料理中,有七到八成食材是來自本地種植,從產地到餐桌的優質美饌,隨著口碑積累,口耳相傳,漸漸打出了不老部落的名聲。
​​​​​​​
二〇一五年,為了改善部落長期留不住青年的問題,潘崴創立「原根職校」,他深信若要改變,一定是從問題根源的教育著手。原根職校為部落自辦的自學課程,取得的學歷等同於一般高中職,學生可在部落中選擇有興趣的技能課程,如建築、木工、烹飪等等,潘崴依據學生想學的領域尋找師資上山教學,讓年輕人能留在自己的家鄉,學習技能同時完成學業,結業之後出外磨練更多能力,最後再帶著養分回到部落,繼續滋潤下一代成長。

竹子為泰雅族常見的房屋建材

一日泰雅生活

不老部落控制來客數量的理由,除了確保提供遊客最好的遊玩體驗,也是為了減緩觀光旅遊對部落社區的影響,讓村民更有心思放在傳承技藝文化,或是子女教育上。遊客來到不老部落並不是自己開車入內,而需要於指定地點集合後,搭乘部落吉普車進入,沿途經過泥濘碎石路段,驚險的車程好比一項入村儀式,讓不老部落的面貌更加神秘。參與一日遊行程的遊客在剛抵達部落,便會得到一串小米與鹽醃製的豬肉串及一杯小米酒。小米一直以來都是部落珍貴的物產,也象徵部落將來訪的客人視為貴賓盡心招待。嬌貴的小米一年僅一收,潘崴投入部落種植小米多年的時間,最終釀出種類多樣、風味絕佳的小米酒。

部落巡禮是來到不老部落精華的行程之一,除了餐廳是部落的原始招牌,部落裡也有烘焙坊、金工坊、編織坊⋯⋯等,自給自足的生態系發展相當完整。遊客在族人的帶領下一一認識部落的各個角落,也更能理解原根職校帶給部落的效益。一日遊的遊程會依照當時物產、氣候不同而有所調整,用餐食材上也隨時跟著當季作物更動。餐桌上吃到的不僅是泰雅族風味,更融入了不老部落產地自產自銷的初衷。

部落遊程看點

看點1 吉普車迎接

進入部落的方式很特別, 需要搭乘部落的吉普車進入,因為部落周圍的聯外道路顛陡泥濘,在更早期寒華大橋落成前,吉普車還得行駛河床便道才能抵達寒溪對岸。

看點2 部落建築

部落裡的各式建築,如集會所、員工木屋、各式工坊等,每一棟木屋從建材配置到搭建完成,都是由族人親手進行,而且還有門牌號碼認證。木屋屋頂的角度順應風向調整,能夠抵禦極端天氣。

看點3 傳統陷阱

利用地形與植披而架設的陷阱,需要精準判斷獸徑路線,依造狩獵對象選擇合適的高度,必要時還要破壞周遭可能的路徑,讓獵物不自覺地走向陷阱。不老部落傳承長老的技能與智慧,在部落外圍的小徑上,展示數個傳統陷阱裝置,讓遊客能直接認識早期泰雅族獵人的智慧。

看點4 不老東東

傳承自部落耆老的記憶與技藝, 新生代的青年族人融入新式創意, 以手工做出各式飾品及生活用品,並成立「不老東東」品牌,意為在部落中敲敲打打發出「咚咚」的聲音做出的工藝品。

看點5 美食盛宴

結束了部落導覽,餐廳準備了一整套無菜單泰雅族風味盛宴,食材多數是部落自產,配合開胃菜、前菜、主菜,選用不同的小米酒做搭配,就是要讓遊客帶著飽足的身心結束這趟部落之旅。

帶路玩家 潘崴Kwali  

不老部落執行長,潘崴將國外留學的經驗帶回部落,建立原根職校,培育部落青年留在原鄉學習技能與課業,使部落朝向永續經營之路。
​​​​​​​
跟著潘崴Kwali 老師共遊不老部落,請上「發現心臺灣orTaiwan」網站,搜尋最新行程。